乐乐纪——我和金沙有个约会

作者:曹峻玮麻麻

成都的十月真的很美,市花木芙蓉展开了朵朵笑颜,古老的市树银杏也摇动着无数把小扇子,扇走了夏日的炎热,扇来了秋日的凉爽。原本碧绿的扇面已经镀上了金色。就在这个舒适的周末,妈妈带我和姐姐,还邀约了我3个好哥们儿,一起与金沙遗址来了个亲密的约会☺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古蜀文化,妈妈专门请了一位讲解员阿姨,跟随着讲解阿姨的娓娓道来,我们知道了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2001年在成都市区发现,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它不仅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并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金沙遗址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目前可以确认,金沙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也是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黄金面具—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黄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青铜或木质人头像上使用,金面具的出土反映了古蜀文明发达的巫术、宗教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古蜀先民对黄金制品的崇拜。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它被发现时,其实是只有小拇指甲那么小的一个金疙瘩,后来通过考古人员的精心复原后才得以展现哦!

商周铜立人—其实它只有高 19.2厘米高,青铜质,整器形态矮小,立人头戴有13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的为精心打理过的三股发辫,脸部瘦削,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橄榄形大眼圆睁,大鼻,嘴如梭形,微张,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短颈。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指尖相扣,双拳中空,高高站立于插座上,外着单层中长副,腰间系带,腹部腰带上斜插权杖,手腕间戴有箍形腕饰,整个造型极具三维空间感。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青铜圆雕作品表现了古蜀青铜雕塑工艺技术已很成熟。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青铜制造工艺及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冠带—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整个纹饰线条流畅,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青铜文明、金器加工工艺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太阳神鸟金饰—王炸来了!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该件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标识,还在2011年12月被确定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相信大家在立交桥等很多地方也看到过咱们这个“太阳神鸟”吧!
回望长安—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作为都城,它更是盛世大唐的象征和缩影。
本次展览展出的120件(套)代表性文物,不仅有金银器、玉器、瓷器、三彩器、铜镜、佛教造像、丝织品和建筑构件,还有最能展现唐都长安风情的陶俑多达近五十件,堪称“唐朝人”在成都的大聚会。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长安城,讲述了长安人的饮食起居、娱乐活动、服饰和装饰艺术以及长安城的对外交往等。最后,我们也拿到通关文牒哦!真想穿越回千年以前的盛世长安去看看呀!
开心的一天必须要由一支代表性的冰淇淋结束,希望下次还能这样有意思的博物馆!没来的小伙伴们,你们心动了吗?
彩蛋—“妈妈,我把黄金面具变成伏地魔啦!”☺ ☺ ☺
此条目发表在乐乐纪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